×
社区合作
如果你希望与游戏机迷合作,请在此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您的身份是:
游戏开发者 游戏发行 其他
联系人姓名:
联系电话:
联系QQ:
合作需求:
发布
发布短评
图文评测
视频评测
创建主题
评测邀约
Roll游戏
发布帖子
  • 每日福利
  •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我的优惠券
  • 个人主页
  • 开发者管理中心
  • 认证中心
  • 设置
  • 退出账号
  • 回复
  • 关注
  • 系统信息
认证 评论家
认证 开发者
认证 自媒体
  • 身份认证
  • 游戏机迷APP
default
确定
升到2级才能写评测哦~
确定
联系QQ:2929489314索要激活码
确定
举报成功!
确定
与其说是谴责,倒不如说是教育偏见的悲哀 - 游戏机迷 | 游戏评测

与其说是谴责,倒不如说是教育偏见的悲哀

创建于2018-08-06 21:51 作者:漠若雪呐 热度:1795 参与评论:3

中国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是通过教育改变人生最容易的国家。
 ​我们
当我们还处于幼年之时,各种学前班似乎把我们的生活挤得密密麻麻,毫无生机。而到了小学,各种课程科目为我们打开新的大门又将我们拉入学习的“深渊”。总之在进入大学之前的19年里,我仿佛都在学海里挣扎。
我不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因为我不喜欢巩固于书本,重复于单调的知识。我喜欢望着星空,在星空之下追逐嬉戏。我喜欢自由,不喜欢约束。
然而其实自己发现,在这些学习的时光里遇到的人和事都给我带来了不同非凡的意义。而自己也通过学习才变得优秀,才有了自己值得骄傲的故事。
而与其说讨厌学习,倒不如说我更讨厌刻板的学习。

一本书,你悟出什么道理?
抱歉,我不明白。
我只知道这本书写了什么,我没心情去了解作者在想什么。
我就是我,我不喜欢了解别人的思想。
自满的性格也就注定自己的所做所为都会跟随自己的想法而走。
我会很皮,会叛逆,会对着老师的一个小错误指手画脚。
而我也就伴着这样的性格逐渐长大,直到成熟,才变得沉稳。

我父母在学习方面是不管我的,我自己会学习,而我也有自己的空间。然而更多的时间是在玩耍,我没上过学前班,基本没上过课外班,但是也考到了一个211大学。
所以我讨厌游戏里对于中国式教育主观偏见的描写。

错的不是中国教育,错的是社会的观点与家长的不自信。
关于教育
​知道我为什么强烈抨击这部游戏的观点么?
如果你不理解,那我想在此提几个问题。
你们有多少人是真的讨厌学习?
如果学校不留作业没有考试你们还会讨厌上学吗?
我相信在这里的回答除了小部分人都是积极的。
学校将刚刚步入成长起点的孩子们聚成一点,成为了一个小型的团体,而与此同时你会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这些人的想法不会那么复杂,很简单很简单。有些人情绪表达会很明显,不善于掩饰,但也不会背地里捅刀子,这时的你们是最善于培养清澈感情的你们。
喜欢玩耍,喜欢自由,喜欢富有生机的想法。
而在游戏里的角色似乎就是这段时间在成长一段时间之后的阶段。
但游戏内的观点,黑色的基调,富于隐晦的厌倦性让我感到很压抑。它是通过压抑的环境和描写来批判,谴责畸形的教育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内的基调来感受到游戏对现实教育制度的批判性和谴责。但也试问我们自己,难道中国式教育就是如游戏内所写的那样吗?
并不是,游戏夸大了许多。
在中国有多少家长会像游戏内所描写的那样,课程布满,孩子丧失完全自由。说实话,不排除少数家长会由此极端似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但是总在于少数。而游戏内父母因为试卷吵架这个关系是真的多数,在这一点我很理解游戏开发者在对于这方面的细节的一个观察。但是,作为一个游戏独立开发者来讲,用一部分过于偏见和极端的态度来宣传中国式教育的弊端是不应该的。
纵使中国式教育有它的刻板性,孤立性,但是他就是现有社会制度下必须存在的一个方式。时代的遗留问题也就注定中国在于教育方面的问题需要长远的改变,而中国近年的教育改革也确实再逐渐改革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但试问即使是在没有改革之前,就连文革之后这段最后的时间里,高考恢复,那我们无可堪称的中国教育也人才辈出,而即使到了今天,纵使人们一再强调中国式教育的弊端,但相比自由的欧式教育,中国式教育还是有独立的稳定性和优点。因为国家体质,人口基数不同,你搬欧式教育大发改革中国教育也不会达到欧式教育对于它自己国家那样的贡献。
所以实事求是来讲,错的不是中国的教育体质,错的是社会的偏见和教育方法。
为什么有些公司只招985和211学校?
为什么家长只确信报课外班就一定会让孩子学好?
如果我们不改变社会对于人才的看法和判断关系的话,如果我们不能让家长以及教育者的教育方法的话,纵使中国式教育体质改变也无法挽救中国式教育。
即使教育有功利性,但也请请注意教育所提供的升华和理解。因为后者对于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比前者重要几万倍。
引入一段观点结束此文:

前几天微博被“中国老师VS英国熊孩子”的信息刷了屏;而那几日关注教育的人也会发现一时间针对“中国式教育”利弊的分析、对比等信息迎面扑来;甚至朋友聚会,也在津津乐道讨论这个英国BBC公司制作的三集关于“中国老师来了”的纪录片。

今天终于得了空,把这个纪录片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

纪录片里说:中国的五位老师走进英国的课堂,把“中国式教育”完全的展现在由50个英国初三学生组成的班级里面。

纪录片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制作人,都把“中国式教育”挂在嘴边。参与教学的五位老师里,大多都有中英国教学的经验,但是也都在纪录片里宣称或强调说要把“中国式教育”完完整整的展现在教学中。

而纪录片里究竟展现了怎样的“中国式教育”呢?

惩治学生顽劣、上课不注意听讲,就让学生换位置、站外面;

面对学生的挑衅,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后忍无可忍的疾言厉色;

对于教学实在无计可施时的杀手锏就是请家长、开家长会;

讲课的过程不管是科学还是数学,就只是听讲、做笔记、留作业、考试……

……

然而,这些真的代表了现行的“中国式教育”吗?

在纪录片里,对比于中国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无奈呆板、无计可施、相形见绌,同时展现了英国的数学老师将三角函数讲的如此生动且有视觉代入感;科学老师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发挥到极致;体育老师也在人文上对孩子给予共情的拥抱与理解的泪水……

其实,英国这些老师所做的,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内老师所正在做或者正在尝试做的呢?

在纪录片中,对比于英国孩子课堂中的不配合以及调皮,还特意强调了中国孩子的驯服,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必要进行的班级管理。

诚然在国内“尊师重教”几乎是所有孩子入学的必修课,但是一节课的40分钟内,如果作为一个老师没有足够的个人魅力以及把控课堂主动权的内功,想把一节课讲述的流畅无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这种把控,绝不仅仅是强调一句“坐好”“认真听讲”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我现在还记得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每节课是以一首古诗开始,内容是直接引申到本节课的标题,随后的课堂洋洋洒洒,既有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也有对作者所处年代的深刻刨析……一节课下来,他作为教室里绝对的控制者,用的是他海量的知识。最帅的是,当他手一扬把手中的粉笔掰断的瞬间,他的一声“下课”与下课的铃声同时响起,这个过程配合的非常精准,当然他是提前没有看时间的。

纪录片中的数学老师,以海量贯穿知识为主,就是我们所谓的题海战术。题海战术不失为可以快速提升孩子考试成绩的一种方法,用于复习巩固而不是一节新课的开端非常有效果。大量知识的灌输,与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否成正比不是关键点,关键点在于学生能够懂得套用公式做对习题……

而这些做法也离不开国内现状中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原因。国内每个班中差不多都有50+的学生,老师的因材施教无法体现在课堂上,所以只有家庭作业与补课……对比下来,中国教师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感同样也是在长时间对学生成绩的焦虑中逐日增长。而在现实的磨砺中,老师的功力逐步加深!

国外老师则压力小了很多,所以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心思放在如何更好的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输入给自己的学生;国内的老师会用更多的时间与心思去琢磨如何能够更快的让学生去掌握这个知识点。

对于学生来讲,一种方法是主动的探索,另一种方法是被动的接受;一种是寻因,一种是求果。没有经历过中国小升初的激烈竞争,国外的老师和孩子是无法真正了解纪录片中有些极端的“中国式教育”的体现的。

所以不是说中国的孩子比英国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的乖巧,而是因为经过了9年的学校教育,中国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接受这种中国式教学法,并且能够在高压下学会自我突破,在求果的过程中,不断的沉淀自己,完善自我知识体系。

无可厚非的是,国内的学生在高三那一年,真的犹如微博上的那个段子所讲: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午年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潜修武术民俗老虎钳……

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下,真的一度是虎虎生风,威震四方。过程是辛苦的,但是真正求取真经的过程,又怎会轻而易举?

那些列出无数公式终于解开习题答案的瞬间的快乐是无可比拟的,那些通过努力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无法忘记的,那些求学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已经变成身边的空气,随着呼吸间渗入自己的身体。

也许我们大部分平凡的人,缺乏的是一种延续的力量吧!

不可否认我们很多地方的科学课或者是化学物理实验课,都以老师讲公式为主,配合笔记;如果每个学校都有标配的科学实验室,老师又怎会不知道让孩子去自我探索?而如何做课堂笔记,其实也是一种“科学技能”。

中国式教育中,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听讲与课后的复习,自成体系。当形成好的习惯后,学习并不难,功课并不重,压力并不大!我们的家长、老师以及孩子都在改变,从思想到认知,这些改变源自于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纪录片是真实的,但也是片段的。我们无法得知中国式教育最后取得胜利的精准原因,得失胜败到落下帷幕的时候也不再重要。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在缩小,大家都在求改变,求发展。我们也可以通过纪录片,看到国内外教育模式的差别,以及国内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差别。这段经历已经变成一种回忆,定格在那里!我们也能在最后看到我们的老师同样在思考、在总结!

中国式教育,对于教育本身来讲是成功的。从孔孟时代开始,我们把“礼仪仁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我们把“因材施教”与“授业解惑”作为很好的教师标准传承下来……

中国式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着自己的核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作为身在“中国式教育”的其中,我们既不要“妄自尊大”,也无需“暗自菲薄”。适应教育,了解教育,从每一个小我做起。



  • 收藏
  • 赞赏
  • 分享
    • 3
    • 2
    • 举报
      没有更多的数据咯
      点击加载更多

      游戏信息

      登录成功!

      +2 经验+2